海洋不僅是蘊藏豐富資源的寶庫,更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地。依托得天獨厚的1.8萬多千米大陸海岸線,中國這一陸海兼備的大國正迎來海洋經濟的蓬勃發展。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為海洋經濟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明確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會議強調的“五個更加注重”——創新驅動、高效協同、產業更新、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為海洋新能源產業指明了方向。在能源轉型與藍色經濟崛起的交匯點上,以海上風電、潮汐能為代表的海上新能源產業,正成為驅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引擎。
國能共享號。
馭風而行,領跑深藍
福建莆田南日島外,海風鼓蕩,浪涌不息。一座明黃色巨構——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國能共享號”巍然矗立于深藍水域,這座由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自主研發的“海上巨人”,為全球海洋經濟立體開發遞交一份嶄新的“中國方案”。
平臺主柱上,4兆瓦風機巨翼破風旋轉,電流源源不斷匯入電網;下方智能網箱內,數萬尾深海魚群穿梭游弋,鱗光與波光交相輝映。研發團隊首創半潛浮式風機與養殖網箱融合結構,歷經三立柱基礎、錨泊系統、動態海纜等關鍵技術攻堅,終使“以電養魚、以漁補電”的構想落地生根。
自投運以來,“國能共享號”各項數據優異,體現了其強勁“實力”。
“風機穩定運行,可靠性超95%,大風季曾創連續120小時滿發紀錄,年發電收益預計可達500余萬元;網箱漁獲豐盈,單周期收入可達數百萬元,真正實現‘電漁雙收’;當臺風裹挾巨浪襲來,平臺巋然不動,在極端海況中展現出中國工程的堅韌筋骨。”“國能共享號”項目負責人、福建龍源風電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林燊自豪地說。
“國能共享號”的成功運營驗證了“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成為海洋資源開發從單一索取邁向和諧共生進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風機為養殖注入清潔動能,漁業收益反哺風電運維,在浩瀚藍海上勾勒出中國能源人的非凡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他在對海洋強國建設的戰略指引中,反復提及科技進步的重要意義,“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我們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定要抓好”“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
如今,海上風電無疑成為中國海洋能源領域的“領頭雁”。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達4351萬千瓦,新增裝機與累計裝機容量已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50%以上。
從渤海灣的低溫海域到南海的臺風頻發區,風電場星羅棋布,東海大橋、陽江沙扒、如東H系列等項目成為規模化開發的標桿。
與此同時,我國海上風電技術裝備實現多項突破:國產26兆瓦海上風電機型已下線,海底柔性直流輸電與深遠海升壓站技術效率持續提升,一批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已建成投運。
強大的技術支撐與規模效應使“海上風電+”產業模式得到充分拓展和鞏固,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基因。
2023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團隊與東方電氣集團聯合開發了漂浮式制氫系統“東福一號”,在3至8級大風、0.3至0.9米海浪條件下穩定運行,打造了全球首個海上風電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示范,首次驗證了在海洋復雜荷載環境下的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可行性,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制氫新技術正在快速邁向產業化,為未來深遠海能源轉化與輸送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海上風電+海水淡化/儲能”的創新組合,利用我國近海豐富的風能資源轉化為清潔電力,直接驅動高效的海水淡化裝置,將取之不竭的海水轉化為寶貴的淡水,顯著提升海島或海上平臺的淡水自給率;同時,可通過配套的儲能系統平抑風電的間歇性,實現電力的穩定輸出。這不僅大幅提升了特定區域的能源安全與淡水保障能力,更是發展低碳、循環的離網型能源系統的重要實踐,有力支撐了我國沿海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注腳。
弄潮逐浪,潛力無限
相較于海上風電的突飛猛進,另一類深邃的藍色能量——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正經歷著穩扎穩打的技術積淀與工程示范。它們如同深藏于波濤之下的戰略儲備,雖產業化之路仍需攻堅克難,但巨大的開發潛力已清晰可見,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增添了一抹厚重的蔚藍底色。
浙江溫嶺,樂清灣畔,一座已持續運行40余年的“能源元老”——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至今仍澎湃不息。作為世界第四大、中國唯一規模化運營的潮汐電站,它不僅是國家海洋能開發的活化石,更是無可替代的技術搖籃。數十年如一日,為國內潮汐能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工程實驗數據與極端環境運行經驗。
據了解,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自投運以來,電站已累積發電21781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7.144萬噸,同時減少碳粉塵5.924萬噸、二氧化碳21.716萬噸。電站的建成,不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電能,還產生了圍墾、水產養殖、交通以及旅游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在電站庫區圍墾出的5600畝土地中,4700畝已得到充分利用。電站的穩定運行也為浙江三門健跳港、福建福鼎八尺門以及廈門馬鑾灣等潮汐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舟山海域,由我國自主研發并實現工程化應用的海洋能源技術正持續穩定運行,閃耀著自主創新的光芒。這就是世界單臺容量最大的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
“奮進號”的成功關鍵在于其獨樹一幟的“平臺式+模塊化”技術路線。形象地說,這套技術顛覆了傳統風機形態,將發電機組如同垂直嵌入“工位”一般,高效地布置在總成平臺之中。這種設計不僅顯著提升了潮流能資源的捕獲效率和整體系統的運行穩定性,更使其在全球同類技術中脫穎而出。
憑借核心技術的突破,“奮進號”成功破解了海上工程安裝復雜、設備長期可靠運行維護困難、電力高效穩定輸送等一系列工程化瓶頸。自投入運行以來,該項目已創造連續穩定并網供電超過8年的紀錄,不僅驗證了技術成熟度,更彰顯了其作為我國海洋能開發里程碑項目的深遠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波浪能與海流能的開發呈現出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的景象。振蕩水柱式如巨鯨吸水、筏式裝置隨波起伏、點吸收式精準俘獲、水平軸海流機深海追風……多樣化的技術路徑在祖國海岸線上多點開花。
海洋能開發之路,注定與驚濤駭浪為伴。海洋能不是風電的簡單替代,而是不可或缺的互補性能源和戰略儲備。當前階段的技術深耕與工程示范,正是為了鍛造未來深海能源開發的“中國鑰匙”。在向海圖強的征程上,潮汐的律動與波浪的力量,正積蓄著推動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動能。這片蔚藍之下的無盡能量,終將在科技與毅力的淬煉下,澎湃而出。
戰略領航,開拓新局
當前,海洋新能源開發已從單純的技術探索上升為國家能源安全與海洋強國建設的戰略支點。
在國家“雙碳”目標驅動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等綱領性文件均將海上風電置于優先發展地位,并明確支持探索海洋能開發利用。而地方層面,沿海各省市也在積極響應。
上海發布《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30年,上海海洋生產總值將穩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海洋經濟創新示范效應顯著提升,海洋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級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到2035年,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球沿海城市前列,全面建成國際領先的現代海洋城市。
除上海外,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地也在通過多種形式布局包括海上新能源在內的海洋經濟發展。
今年6月,廣東省發布《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其中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對海上風電產業及其他海洋新能源進行規定,明確編制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推動深遠海風電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
與此同時,福建省著力建設“海上福建”,浙江省深耕海洋能試驗場。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為海上新能源產業注入了強勁動能,推動其從“小眾試驗”邁向“規模化開發”的新階段。
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向未來,推動海上新能源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還有一些關鍵問題亟待解決。
以海上風電為例,其面臨來自空間布局、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用海矛盾。對此,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有關研究人員建議,在空間優化上,推進“多規合一”銜接各類規劃,并設立深遠海專項補貼或減免海域使用金以激勵布局優化。在模式創新上,建立跨行業海洋經濟聯合體共享資源,并通過政策支持“風電+”示范項目完善立體用海機制。在審批改革上,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聯合編制規劃,并搭建數字化平臺整合審批流程實現“一網通辦”提效。在生態補償上,探索市場化賠償機制(如“生態銀行”),同時建立基于衛星遙感和AI的長期生態監測體系動態評估環境影響。其核心目標是通過空間統籌、復合利用、審批提效和生態協同,破解用海矛盾,推動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
此外,針對海洋能等其他海洋新能源產業的共性問題,還應聚焦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海洋新質生產力水平,加強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海工裝備耐腐蝕/防生物附著材料、海上大規模制氫/儲運技術的研發。
“發展‘海上新能源+’產業模式,首先,要注重高效協同,優化產業生態,促進整機廠商、零部件供應商、施工商、運維服務商深度合作,構建穩定高效的本土化供應鏈,提升整體競爭力。其次,在積極推廣多元化應用場景的同時,要探索建立與沿海社區、漁民的收益共享機制,如綠電優惠、就業培訓、生態補償基金,促進共生共榮。最后,擴大合作共贏,在技術、標準等領域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帶著先進技術、裝備和工程經驗走出去,參與海外市場開發,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業內專家指出。
原標題:馭風逐浪 發展海洋能源新生產力
責任編輯:江蓬新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