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載體。科技創新為產業創新注入動力,而產業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空間,只有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搭建科技平臺集聚創新要素
科技創新是源起,產業創新是落點,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是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前提,而高質量的科技供給離不開人才、資金等要素,這些要素的集聚在于科創平臺的建設。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單元,科創平臺可支撐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體現著國家綜合實力和全球科技競爭力。縱觀美國、日本等世界科技強國,都紛紛布局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科創走廊等高能級科創平臺,以此集聚全球高端人才、金融資本、孵化器等創新要素。近年來,我國加速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創平臺,通過有機銜接、相互支撐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增強高科技供給的數量和質量,為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提供動力。
在此基礎上,需要明確功能定位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堅持國家戰略需求牽引,打造重大科創平臺,形成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全面聯動的科創平臺體系,著力提升高質量成果的供給能力。同時,明確各類科創平臺的功能定位,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在此基礎上,強化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加強科創平臺之間的資源共享,尤其是發揮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成渝等都市圈作用,強化創新聯合體建設,打通原始創新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產業落地等各個環節。
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處于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結合點。從科學發現到技術創新,再到產業落地,企業始終處于核心位置。
一方面,企業作為資源配置的直接主體,能夠敏銳捕捉到市場需求,從而更好地明確技術進步的方向,降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以需求為牽引增強高質量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
另一方面,企業是市場的直接參與主體,與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合作能夠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與孵化器、金融機構等主體協同能夠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進而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周期,更好地助推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為此,需要支持企業參與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大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提升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能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和引導科技領軍企業、平臺企業等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創平臺建設,尤其是支持民營企業牽頭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
此外,還應完善企業的準入退出機制、利益共享機制等,在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平臺建設過程中,充分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積極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由大企業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等組織架構,提升中小企業技術應用水平,以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助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健全體制機制優化創新氛圍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意味著要健全體制機制,優化創新氛圍,更好地保障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尤其是做好創新投入和人才引育兩篇文章。
具體而言,資金投入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保障,這就需要完善金融體系,建立健全長效投入機制,持續壯大“耐心資本”,使其能夠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構建適應科技創新的金融體系。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歸根結底是人才驅動,人才培養靠教育,這就需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優化人才評價體制,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使得各類先進要素能夠向著新質生產力集聚,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注入活力。
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需要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主陣地的作用,提前布局前沿技術、未來產業等領域的相關專業,培育自主創新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引進流程,優化人才引進環境,完善人才評價機制,鼓勵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等創新主體進行聯合創業,實現科學前沿、工程技術、企業管理等同頻共振。
此外,還應優化人才分配機制,探求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機制。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撬動天使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社會資本,壯大創業投資規模。探索推出“人才創業險”,對創新創業損失的研發費用給予賠償,緩解創業后顧之憂。
(作者肖文 系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潘家棟 系浙江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原標題: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責任編輯:趙宇
網頁編輯:蘇偉